狐呼网_新媒体之家
让一部分人先有一点灵感
你想过让天上的云变成自己的宠物吗?博主“小狮日记”就养了一朵这样毛茸茸的、整天跟着他跑来跑去的云。
云彩由气球和棉花组成,依靠微型螺旋桨驱动,表层装有两个热成像传感器,所以可以 “看”到小狮,跟着他行动。平时小狮还会去楼下 “遛云”,给它晒太阳充电,但不能充得太久,否则晚上会吵到他睡觉。
这些行为来源于小狮的宠物狗辛巴,辛巴离世后,小狮借一朵云来表达对它的怀念。截至目前,这条视频在全网的播放量超3582万,其中抖音2038万,视频号1025万,B站379万,快手108万,微博32万。
相对而言,B站快手抖音是小狮更早发布视频的平台,早在2021年就开始更新内容,目前这三个平台的粉丝数累计为73.9万,但小狮的最近一次内容爆发,发生在视频号。
8月18日开始,小狮开始在视频号密集发布视频,不到一周的时间,6条视频,视频号 “小狮日记” 的粉丝数从100涨到50万,截至发稿前,粉丝数超73万,6条视频中有3条播放量超过千万。
而且从内容风格来看,这在视频号创作领域称得上一次独具特色的爆款。
“小狮日记”视频号后台数据
最近我们找到了小狮(本名赵东晓),和他聊了聊云彩背后的故事以及从零开始拍视频的经历。
一、养一朵云纪念宠物,观众刷屏求他量产
戴着眼镜的小男孩抱着他的小狗,这是童年的小狮和辛巴。
长大后小狮去北京读书、工作,而陪伴他的辛巴留在了家乡,他一直不敢再养狗,因为感觉像是背叛了老朋友。
直到去年,16岁的辛巴去世了,小狮当时不在家,没能跟辛巴好好告别。
他想给辛巴拍一期纪念视频,但没有选择平铺直叙地回忆往日相处的点滴,而是造了一朵云。
“我感觉人和动物的情感,可能会比较个人化,别人不一定能感同身受。如果把它包裹在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故事里面,就会更好看,也有利于传播。”
小狮想起之前看过的手工视频,那是一个放在桌子上的云彩小摆件,他受到启发,想到用漂浮的云来模拟辛巴跟他在一起的种种行为。
因此,他制作的云会像小狗一样在家里跟着他走;平时要下楼充电,没电的时候会主动来找他;当夜晚精力(电力)过于旺盛时会被关在门外。
整个视频基本是按照脚本来拍摄的,由小狮一个人创作完成。他在开头先设计了一位“心里咨询师”,建议使用宠物疗法来治疗长期居家造成的“社交亢奋综合症”,而他暂时不能养狗。
细心的观众可以从聊天记录中发现,其实是咨询师欠钱不还,想要把自己的狗卖给他。
“特别温顺”的狗
短短3分钟的视频里还埋了许多这样有趣的梗,他说,自己拍故事片没有什么技巧,只是在剪辑节奏上可能会去模仿一些喜欢的电影导演,比如周星驰、北野武,从他们的作品中找找类似的无厘头情节。
比如,他给云设置了一个自由巡航模式,他们像冷战一样互不干扰。原先这里设计了一个桥段,模仿电影《破坏之王》里周星驰和吴孟达相撞的情节,他一回头也撞到云上,但是剪辑时这段被删掉了, “因为云太软了,一撞就把它撞跑了”。
视频后半部分从养云过渡到辛巴的故事,弹幕也从“可爱”“好酷”变为“感动” “泪目”,最后小狮把辛巴的照片放在这朵云上,像放孔明灯一样让云飞向空中,飞往它的地盘。
小狮的叙事方式蜿蜒曲折,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剧情发生,并在细节处藏彩蛋,这让人不禁联想到脑洞奇大的段子手“天才小熊猫”。
实际上,“天才小熊猫”正是小狮的偶像,他会从中学习讲故事的方式。相对不同的是,他的视频倾向于和一个实体装置联系在一起,会更注重装置的艺术感和美感,在影像方面下功夫。
视频发出后,“小狮日记”的后台塞满了要求量产和出教程的私信,有人说多少钱都愿意买这个云,也有人想要用于求婚,送给对象。
为了回应众多的请求,他干脆自己发了一个“打假”视频,揭露养云的真相。其实原视频的最后一幕才是云彩完整的样子,上面有4个大气球吊着云,不过后期被P掉了。
而且这样一个云玩具的制作过程并不顺利,小狮说,他先后做了四五朵云,放飞时挂到树上又重新做了一遍。拍摄时有新想法也会修改替换,或者增加新功能,总共花了一礼拜时间才完成。
有人说这就是科技的意义——给人带来温暖,但小狮认为这代入了过多的浪漫主义色彩,“科技的意义是提高生产力,让你感到温暖则是这个视频的意义”。
二、30岁从大厂裸辞,从零开始拍视频
养一朵云并不是“小狮日记”的首个爆款视频。
2021年11月初,小狮发布了第一条视频 “程序员如何让老板投资自己玩乐队”,就登上了微博热搜。
早在大学期间,他组建了“沉迷乐队”,担当鼓手兼队长。沉迷乐队曾拿到2013年迷笛音乐节的冠军,而四名成员因为种种分歧,在毕业时就地解散,向现实妥协。
7年后,小狮已是快手的一名客户端工程师,午休时还会摸出一根鼓槌,把凳子当鼓面玩一会儿。恰逢快手与迷笛20周年音乐节合作,小狮的老板问他 “沉迷还能找回来吗”,希望他们再去演一场。
遗憾的是因为疫情最终他们没能成行,但这次契机促使沉迷乐队重新出发,小狮甚至收到了老板的一笔个人资助。
而在准备重组沉迷乐队之前,小狮已经跟老板提出了离职,他在视频中介绍自己离职的原因是缺少 “热情”,每天花10个小时来做一件没什么感觉的事,这从根本上违反了他 “躁起来”的人生准则。
所以,2021年底,30岁的他从大厂裸辞,正式开启筹谋许久的 “逐日计划”,寓意暂时抛开社会的规训、自身的焦虑,追逐热情所在。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,他将自己安排生活的内容,包括练鼓、运动、书写和拍视频。
对他来说,乐队是很重要的事,但他离职不是为了全职做乐队。
从现实角度出发,他认为全职做内容创作者成功的概率,肯定比全职做乐队更大,因为短视频可能所有的东西都取决于自己,而乐队是一帮人一块儿创作,受到很多因素影响。现在乐队吉他手还没定下来,线下排练因疫情分隔也不是很顺利。
小狮决定从零开始学习拍摄和剪辑,他告诉我们未来可能会把视频博主当作主业,乐队作为业余爱好尽量去发展。
“我特别相信我们都会变的,但是我并不害怕这个事实,因为我知道有一种东西在指引着我。” 在央视为沉迷乐队拍摄的纪录片《我爱迷笛》中,22岁的小狮这样说道。
如今回头再看这句话,他说年少时的想法并没有随着时代推进而改变,这可能代表了一个人的性格。
“我感觉我现在就是在接受指引,我的热情指引我往自己认为对的方向走。”
三、“沙雕小手工”,藏着理工男的浪漫
自2021年11月至今,大半年的时间里, “小狮日记” 总共发布了8条视频,平均一条视频周期需要一个月左右。前两个礼拜小狮会练鼓、运动,构思下一个视频内容;后两个礼拜则完全投入拍摄,加上剪辑时间可能会更久。
虽然第一条视频数据反馈不错,目前在快手等各平台都获得数十万播放量,但他没有继续拍乐队日常或音乐作品。
考虑到乐队排练的内容重复性比较高,不太适合持续输出,他转而拍起生活改造类视频,面向更多观众。这样他可以逐渐建立起个人IP,账号火了也可以给乐队做宣传。
小狮将视频主题概括为“沙雕小手工”,其中杂糅鼓手、程序员等多种身份和技能,融入了很多音乐元素。
从已发布的4期改造视频来看,包括上文提到的养一朵云,主要结构都是用情景化的方式抛出问题,然后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案,以及解决之后的样子。
比如厕所门不隔音、不遮光,他脑洞大开,用传感器、喇叭、代码、灯球等设备做了开发版“摇滚马桶”,用音乐来掩盖如厕声响;
等待热水器烧水的时间太无聊,他就在大门上装了 “篮球识别器”,打完篮球回来就能自动开启热水器保温键,刚好可以洗热水澡,并且洗澡时还支持 “KTV模式” ;
室内采光不好,他通过两次镜面反射将阳光引进来,在家就能享受日光浴和各种氛围光。
小狮认为,这些无厘头的解决方式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软性需求,为生活增加趣味,而不是满足硬需求。
“洗澡无聊在大多数人来看不构成一个问题,我的设计也就适合拍视频,实际生活是无法这样使用的,大多数装置拍完我就拆掉了。”
视频中展示解决方案的过程比较简略,相比博主 “手工耿”的硬核制作,他更想突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,希望视频像 “天才小熊猫”那样,每一步看似合理,有可能会这么发生,但又非常新奇,让观众从中获得乐趣。
一期视频所花费的物料成本大概在两三千,他付出最多的还是时间成本,因为这些有意思的创意需要一些灵光乍现,不一定随时都可以想到。
“我天天都在遇到创作瓶颈,感觉好像各种新奇的点子会主动冒出来,但其实也没有。光凭热情无法解决具体的问题,只能依靠自己苦思冥想。如果是独立创作的话,所有的事情都得自己来。”小狮说道。
拍摄中,他也会反复调整自己出镜表演的状态,可能要摆好几次镜头的位置,“看不顺眼就再拍一遍”。
因为这份认真,他对创作的内容质量比较有把握。据他在短视频平台的工作经验,视频能否进入算法推荐可遇不可求,但大部分内容拍出来到底行不行是可以预估的,比如养云这一期的播放量就在他的预料范围内。
常年不联系的朋友给他发消息说,“好多朋友都在转你的视频”。
基本上视频发出后的一礼拜,小狮每天要加50个人的微信,采访、商务合作等等消息让他应接不暇。他告诉我们,之后他可能会招人分担一些工作,暂时没有签约公司的意向,但对各种变化还是保持开放的心态。
谈及商业化,他也没什么具体规划,只是“走一步看一步,该变现还得变,不变活不下去的”。他倾向于新奇、有意思的广告产品,希望能结合发挥自己的创意和优势,制造出一些实体装置。
总体来说,“小狮日记”的内容兼具理工男的科技改造与生活艺术,曲折幽默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些浪漫而治愈的表达,影像风格也比较精致。
这里的硬核与有趣,与B站科技区的天花板 “何同学”有不少相似之处,参考后者的内容成长路径,小狮的内容或许也有机会在更大范围内破圈,获得更高的商业价值。
在短视频创作愈发内卷的当下,尽管小狮的更新频率不高,但视频质量在各个平台都收到了比较一致的认可。另一方面,跨越平台后的集中发力,也为小狮带来了助力。在其它平台月更、经过验证的优质内容,转移到视频号上连续发出,也起到了集中引爆的效果。
回到内容本身,他的视频也在向观众传递一些内心的思考,可能是一种相信自己在做对的事的信念,可能是要善良地对待身边的人和动物,又或是一些摇滚的反抗精神。
作者:卷毛,编辑:张洁,校对:DX
来源:微信公众号“新榜(ID:newrankcn)”
原创文章,作者:发哥资深新媒体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ihuho.com/652.html
评论列表(10条)
概念性的东西有点多了
必须评论支持一下!!!
我刚进职场的时候,按照领导安排的任务完成,持续几个月后发现和同行差距很大,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是青蛙效应的那只青蛙,把青蛙丢进油锅,青蛙是会跳出来的,而把青蛙放温水,青蛙是会被煮,所以我开始给自己寻求工作外的目标,尝试跳出舒适区,最终自己得到了积累。
道理懂的不少,做的却不好。核心原因还是在于压根就没有听懂和理解对这个道理,以及没有花时间和功夫去验证道理。很多道理都需要验证几次几十次才能成为真理。感谢作者分享。
说的太对了,对我太贴切了
以前吧,觉得行动力很重要,但后来觉得呢,意识更重要,毕竟你连意识都没有,往哪行动呢?后来呢,又觉得认知更重要,你认知不到位,怎么会有意识呢?后来呢,又觉得阅读和吸收很重要,因为可以提高认知;后来呢,又觉得,要想通过阅读和吸收提高认知,那行动力又很重要……算了,还是当咸鱼吧
“你的头怎么像机关枪一样?” “?” “秃秃秃秃秃秃的”
最近在研究短视频运营,有没有一起的?
看完好难受啊,觉得自己好菜。
搞不清做运营分那么多职位干啥,用户运营、内容运营、渠道运营、新媒体运营、活动运营、用户增长等等。。。都被这各大招聘平台给引导坏了。。。我觉得把,本身做运营就是这些模块都要做的。分工太细反而做的更差,毕竟这是一个系统性的活。